人才战

人才流向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竞争多于合作,有些竞争属于明面上的针锋相对,有些竞争则是暗地里进行,「人才战」就是这样。

一个行业里哪家公司处于上升态势,看人才的流向就知道了。

我通过微博以及一些渠道观察到最近一年内的人才流向是这样的:

过去一年,人才战最大的赢家是奇虎。安全领域的牛人纷纷被奇虎揽入帐下,奇虎也比较喜欢收编创业型的技术团队。人才流向是正的,表示进大于出。

百度的技术人才出来多数流向奇虎,去新浪微博的也不少,少数流向一些创业公司。百度此前出走的老人纷纷回到公司。人才流向是负的。

腾讯被奇虎挖了不少人,但腾讯很少要从奇虎离职的人,也不去挖,据说是担心进来卧底。但腾讯在游戏上实在太强,人才流向基本是正的。

过去十二个月因为搜索市场变化剧烈,这方面技术人才多数流向两家公司:奇虎和阿里。这两家在搜索上找到的人才都是正的,尤其是奇虎。

小米在移动领域收揽的人才几乎是最多的,势头一直没有减弱。人才流向是正的。

京东苏宁国美等电商公司雷声大雨点小,走的还是人海战术。人才流向是平的。团购领域的「美团」是正的,而且人才储备相当不错。

体量比较大的公司里面,人人网人才流失严重,因为人人网此前校招比例颇高,现在有些青黄不接的样子。

大众点评人才储备不错,人才流向是正的。视频网站总体来看是在流失人才。

顺便说说一下,整个媒体行业的人才流向是负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观察,仅供要求职的朋友参考,有不准确之处欢迎纠正。

题图:硅谷人才流向图(2011)

{推荐项目}

纯银兄的创业项目「蝉游记」到了寻求 A 轮融资的阶段了,VC 圈的朋友有感兴趣的,速去联系。

{推荐图书}

生命八卦:在万物内部旅行

袁越著.此为《生命八卦》的第二集,副标题叫做「在万物内部旅行」。这不是第一本《生命八卦》的再版,而是一本全新的书。

这篇文章来自「小道消息」,微信号: 「WebNotes」.

流行词儿

Technology-Adoption-Lifecycle

每隔一段时间这个行业都会出现几个流行词(Buzzwords),比如「大数据」「3D 打印」什么的,围绕这些流行词又会引发无数的口水。我把这些流行词都放到屏蔽列表中了,刚才看了一下,在屏蔽列表中的词汇如下: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O2O、3D 打印、智能手表、Siri、Tesla、自媒体、谷歌眼镜…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非要屏蔽呢? 回答是我想避免有些流行词的过度干扰。围绕着这些概念,已经产生了过量的信息,比如「云计算」,实际上我看到过的云计算的介绍已经足够多了,物极必反,让我生厌。

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概念我在合适的时间点去了解也来得及。对于每年涌现出来的新词来说,如果对他们归类的话,见题图,基本上都属于「创新者」(Innovators) 这个阶段,有些甚至都还没到早期接纳者(Early Adopters) 的阶段,但我们却用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的热情去迎接他们,对 Tesla 的关注就是这样,这是某种意义上的「错位」。

还没消费到产品的时候却过度的消费了该产品的信息,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浪费,说句不好听的,有这个时间干点啥不好?

{今日推荐}

互联网品牌思考

探讨怎样以互联网的思维做品牌、营销、公关以及传播。由 @闫跃龙 先生运营的账号.

微信号:「BrandThinker」

有朋友让我推荐好用的 VPN 服务,要不这样吧,把你的邮件地址给我,我发送我正在用的 VPN 服务的试用邀请给你。这个服务稍微贵了点,不过我用下来很稳定。说明:你正式购买之后我的帐号能延长一个月,除此之外,我没啥好处。

题图:Technology (or solution) adoption process. 出自 Geoffrey Moore 的 Crossing the Chasm.

这篇文章来自「小道消息」,微信号: 「WebNotes」. 回复「声明」可以看到我对内容的声明。觉得文章对你有价值,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对作者进行小额赞助.

技术之外

刻舟求剑

先从一条批评说起,今天微博粉丝达到了 50 万,诚惶诚恐,收到一条反馈说:以前关注你微博是因为你写技术趋势发架构信息什么的,现在就是一些评论和小道消息,不如以前好了。

允许我解释不? 如果允许的话,我要说的是其实整天写那些技术信息也挺没劲,你说我也还像一些技术达人那样今天发个 Facebook 架构图,明天贴个 Twitter 架构长微博,都是别人嚼剩下的馍,有啥意思? 五六年前确实挺流行这些,那会儿没几个人愿意出来分享网站架构啥的,很多公司其实也做的不错,但都藏着掖着,怕被别人学去,于是我就到处收集这些素材,弄个解读或是分析什么的,一时还挺受欢迎,后来写多了我自己发现,继续走这个路数就都是做重复的事情了。

再说我也有一颗进步的心呐,就不能关注一点别的? 产品重要不? 推广重不重要? 这也都需要有人做。团队需要什么,我就研究学习一下,有些看似没啥技术含量被技术牛人所不齿的事情,做起来,很有乐趣,价值也很大。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不能胶柱调瑟,刻船求剑。

信息技术这行里的任何一个事情,即使大多数人觉得再没「技术含量」,但如果有人钻得极深极透,都可以挟之以自重,秒杀一大堆人,还能赚「大钱」,让人羡慕嫉妒恨外加各种不服。举个例子,你比如 Word 排版、PPT 制作、SEO 什么的,培训行业也是,最赚钱的那些培训,都是我们看不上的事情。

以前我对出版很感兴趣,甚至一度有计划去做个出版人啥的,后来有一次和一位资深业者聊天,他说,我给你看一个表格,是某地新华书店的技术图书的销售数据,我带着好奇心一看,销量最好的并不是那些高深的编程思想啊什么的,心里拔凉的,卖的最火的都是 Office 教材,什么 Excel 速成,Word 七日通之类的。在当时我的眼里,这些都是垃圾书,你就是让我捏着鼻子也编不了这些书,但没办法,这个行业就这类图书火,有需求,有市场。

职场里也是这样,一些常用的技能,如果你能做到比绝大多数人都好,这也是价值。比如说同样几个员工,但其中有一个如果是 PPT 达人,公司土包子经理每次作 PPT 的时候都来找他/她,久而久之,公司必然能够认可这份能力的价值并且给予回报。

更为极端一点的是这行业的培训圈儿,有个叫什么刚的出了一大堆技术的垃圾书,但卖的特别火,更火的是他的培训公司,年营业额几千万呢。更别说那些其他行业的培训大师了,都是按人头收费的,体育场授课,三弦理论啥的,吓死人,平均一个人培训一次几万块,讲的呢其实也都是一些基本的管理常识。以前我还听说有培训公司给一些外贸企业老板讲 SEO 的,一场培训最低几千块,我还第一次听说这玩意儿能这么培训。虽然心里很不屑,但也觉得这事儿让我去做,还真做不来,实在是拉不下来这张脸。

在《寻路中国》和《打工女孩》这两本书里都提到一部奇书《方与圆》,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出门打工一族中间非常的流行,销量高达几百万册,算是一本隐形的本土畅销书。该书作者自称,他的做法就是从国外经典励志作品拿概念,然后改造成目标读者,进城打工一族,能看懂的文字。也没啥技术含量。

从信息技术行业说啊说的,这都快说到文化产业了,我想强调一下,虽然在咱们做技术的把一些普通的东西钻透有价值,但是文化上的事儿还是算了,比如说,不管你怎么破译《红楼梦》密码,再怎么考证,也就是一本古典小说而已,所谓「红学」大师之流,才真是狗屁不值。

–EOF–

题图:刻舟求剑

这篇文章来自「小道消息」,微信号: 「WebNotes」. 回复「声明」可以看到我对内容的声明。觉得文章对你有价值,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对作者进行小额赞助.

大气功师

大气功师

昨天有朋友在网上给我发来私信,说几个明星和某著名企业家去拜见一个「气功大师」,吓了我一跳,我本来以为气功大师都绝迹了,没想到这玩意儿现在还有啊。

且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是「气功大师」们的黄金时期,什么严新张宏堡张宝胜张小平这些人,火遍神州,比现在的创业导师牛气多了,堪称呼风唤雨 – 他们真的自称能「呼风唤雨」,那个气功大师严新就说大兴安岭大火是他远距离发功给灭的,你不信? 你给证明一下不是他干的? 你也无法证明。当然,我也可以说是我干的,但没人信,不过气功大师这么一说,他们的信徒就信,不但相信,而且还神乎其神的自发传播,谁跟他们辩论跟谁急… 还好,后来这些自称精通气功中医国学武术魔术…的各路大师们或是锒铛入狱或是带着骗来的银两躲到国外,总算消停了几年。

最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大师」,则多半挂着宗教和文化的幌子出来忽悠人,走的是精准营销的高端路线,瞄准了那些缺乏信仰和没文化的名人,比如娱乐行业和企业界的善男信女就会趋之若鹜。前几年某个假道士红极一时,一大堆名人上山去「修行」,没想到这个假道士很快就漏了馅儿,臭了之后这些被忽悠过的名人刚好了伤疤就忘了疼,看到有新的「大师」可以填补他们内心的空虚立刻就扑上去。

王小波说「中国人很容易相信一切古怪门道都是科学」,所以你用科学的理念企图去说服这些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号称能隔空取物的「神功」对他们来说就是科学,虽然他们也想不明白即使真有这么一招对他们有什么用 – 我能想到的就是去银行隔空弄出来点人民币来,可见我的层次太浅,没有慧根。

想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居然还有省一级的卫生厅厅长自称打通了「任督二脉」,再多蹦出几个神奇的「气功大师」也不算什么新闻,也有理由相信还会出现更为神奇的大师。有信徒在,不愁「大师」们没有行骗的市场。

{今日小道}

1. 奇虎和搜狗好事将近。

2. 去哪儿和美团好像某个业务合作中断了。

原题图:信息锅. 1993年底,在北京妙峰山高级气功强化培训班上,每个学员头上都盖一口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信息锅」,据说,该锅可以用来接受宇宙的大气场,达成天人感应。我倒是觉得好像无线信号能增强一点儿,你们也感受一下吧。

新题图:气功热的前期,人们加入其中多为强身健体。图为1989年冬,北京地坛公园练习罗汉功的民众,罗汉功为一种佛学功法。

这篇文章来自「小道消息」,微信号: 「WebNotes」. 回复「声明」可以看到我对内容的声明。觉得文章对你有价值,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对作者进行小额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