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薪酬报告说开去

学习C语言的大妈

昨天说起「2012年软件开发者薪资调查报告」的事情,我说其中一个结论是错的。也有不少朋友给我发来分析,我看了一下,发现有些地方还没说透,我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报告中说「随着学历的提升,开发者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这个结论可信么?不可信。不可信的原因在哪里?

1. 我们不知道群体数量比例。报告中没有体现不同学历人群的占比。

2. 我们不知道年龄的分布. 简单的说博士生薪水比大专生高,这是没有信服力的,博士生年龄多大? 大专生年龄多大?  

没有这两个数据,我不赞同学历越高收入越高。总不能田忌赛马吧?

不赞同的另一个原因是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一个研究生要多读三年,博士生可能要再加两年或者三年,请问五六年的求学成本大约是多少? 我经常说,自从高等教育产业化之后,绝大多数读研究生读博士生的人其实是在补贴社会,对个人来说,是有潜在损失的。这些成本在毕业之后才体现到一份工资上,直接和相对比较低学历的人去比薪水,是不是不太合适? 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也要把那些专科本科直接毕业参加工作的人的整体收入算上。

我之所以对这个问题这么较真,是担心有些用人单位看了报告之后觉得找到了论据,轻视低学历的员工,而不去考量实际员工能力和贡献。毕竟学历只是几年的学习经验,而现在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持续学习。

学历低的朋友也没必要为这个结论烦恼。工作和学习是跑长跑,而不是短途冲刺,谁能最终跑在前面还不一定呢。

至于是不是「读书无用论」,这个问题我说不清楚。我们看到的一些事实是:中国大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能学到以前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国外大学的开放课程越来越多,传统的教育的围墙在逐渐被打破。

或许有些人低估了学历的重要性,但也有很多人高估了学历的重要性。

今天推荐几个微信公众帐号:

1. 「道哥的黑板报」微信号: TaoSay 别误会这个不是小道消息的「道哥」,这是技术大牛吴翰清(圈里有叫他「大风」的,也有叫他「刺」的),以前阿里安全的技术负责人,现在在创业中。绝对有料,不看后悔。

2. 图灵教育 微信号: Turingbooks 图灵图书以及图灵社区的公众帐号,图灵出版了大量的优质技术图书,图灵社区也办得有声有色。

3. 乌云漏洞报告平台 微信号: Wooyun_org  做网站的朋友就别错过了,第一时间获知安全资讯与漏洞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丁香医生」 微信号:DingXiangYiSheng 丁香园面向大众领域的公众帐号,定期发送医学知识。目前内容关于类风湿方面比较多,如果哪位也有类风湿或是亲友有相关疾病,可以学习一下。

这次先推荐到这里。大家有什么觉得值得推荐的,也可以告诉我。

今日小道:现在啪啪每天从腾讯微博获得的用户回流已超过 20 多万,唱吧更高,据说每天超过 90 万,腾讯微博虽然低调,但数据超出想像。

今日消息:杭州或是周边城市有没有哪家公司在找 CTO 并且要收编整个技术团队的? 有靠谱的人和团队推荐。发消息给我的时候注明你是哪家公司以及你是否能做主。试探性的询问就免了,别耽误你我的时间。

题图:学习C语言的大妈 新闻播出的… 作为群众演员的大妈居然选了这样一本书,穿帮了。

点击 {阅读原文} 可以访问 JobsDigg.com 如果有求职或者招聘的请自助服务。

这样的菜我做不出来

Holland House Library

这几天收到不少留言我要谈谈 360 和百度之间的口水战。这是我非常不愿意说的事情,因为在我看来类似的话题实在是没有意义。神仙打架,跟我有个鸟关系? 即使是追星族也没必要操心人家明星早晨起来是喝豆浆还是喝牛奶吧? 或许人家不吃早点只喝咖啡呢是不?

不愿意说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这是几方面力量博弈,对任何一方的评论或是批评,都会马上被另一方(或者另外几方)当作武器,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你傻乎乎的去做炮灰,而任何评论或是批评都会马上招致驳斥或是攻击,等你陷入汪洋口水战之后才会悲哀的醒悟,你根本就不属于这场战争。

将有限的精力放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只打那些值得打的仗,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我甚至怀疑我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写小道消息是不是太奢侈了。应该说,需要表态的时候必须不要含糊,但是要站在你应该站的地方。言无禁忌和思想自由相比,后者更为重要。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所说的「不要赞同这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歇斯底里,但是又不明确告诉别人到底不赞同哪一种歇斯底里。狂热分子试图诱导你说出真心话,但是你可以不回答。」

所以,对于邀请我对评论此事的朋友,我的回答是「这样的菜我做不出来,你完全可以换一个餐馆试试看,如果你很饿的话。」

今日小道:阿里巴巴滨江园区不少人要搬到城西以及即将启用的淘宝城去上班,可以预见的影响是,滨江租房子会更加方便一些,但是淘宝城附近的房价可能会上涨。

小道之二:今日听闻上海某医疗互联网创业公司在裁员,裁员幅度不小。从七十多人一下子缩减到三四十人。在公司几乎没什么营收的情况下,弄这么多人进来再裁掉,这样的教训够惨重的。创业公司,量入为出才是上策。

昨天看了 CSDN 所做的「2012年软件开发者薪资调查报告」,这是一份挺有参考价值的调查,微博上也有不少人在转,不过不少人都将注意力放在「不同教育程序开发者收入范围」上面了,「由此我们能看出,“读书无用论”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能够将书读好的人,在其他方面也都会相对比较优秀。」 从这个数据得到这样的结论,真是大错特错!  如果大家感兴趣,也可以找来分析一下。如果你对数据比较敏感,我想看看你的分析思路。

题图:Holland House Library, London — September, 1940 (RCHME Crown copyright) 最近各种信息搞得乌烟瘴气的,我们需要片刻的安宁。

图灵社区刊登了一篇对我的访谈,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看到。 页面似乎没有进行响应式设计。字体有点小。好奇看的话就先将就一下 🙂

未老先衰

Screen Shot 2013-02-26 at 8.03.14 PM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一些朋友和同学都把「老了」当作一句口头禅挂在嘴边,年纪轻轻感慨年华老去总不是个好事情,至少心态上已经疲了。

这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不少做技术人也常问我,三十岁以后怎么办? 做不了技术了怎么办? 转作管理么? 好像这个行当只有两个工种似的: 一个技术,一个管理。在很多人头脑中,不做技术就做管理,一个辛苦,一个轻松。一个被人管,一个是管别人。年轻的时候被人管,老了的时候管别人。但很少考虑按照自己的热情和兴趣去把一个事情做得长久。

年纪大一点就不能继续做技术了么? 至少 IT 这个行业在中国也没多少年,所以四五十岁的人好像的确不多,但这并不说明到了这个年纪就做不了这个行当。其实如果看看国外的 IT 行业会议,会发现头发花白的参会者一大把。每个人得脸上都是自信的表情,跟我们这些年纪轻轻就一脸疲态得人截然不同。

他们都做的好好的,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是否老了并不重要,活在当下,把每一天过好,其实就是保持心态年轻的一个要诀。

今日消息:盛大子公司「盛越」,3月份将进行一定规模的裁员。

友情提示:小道盒子用户如遇到问题,请单独发消息给我。注明盒子编号。如咨询购买等相关问题,现在只能说:再等等 … 不少人问我推荐 VPN ,目前我没有什么可以信赖的 VPN 推荐的.

看到有人说什么每个微信公众帐号就是一个 App,没啥稀奇啊,类似的话哥早就说过了。「软件吞噬世界,微信吞噬 App。」

–今日问答–

问:小弟我呢,家庭条件如今不太好,买房啥的至今没敢想过,偶然进了一家很好至今很欣慰的互联网公司,只是工资不算高,因为我也算不上纯技术人员,虽然零零星星学着技术,但是自己都很困惑的是,我总是说和做的不一样,压力有了,兴趣也有,却总不能让自己付出足够的努力。学一会就不学了,每天如此,而且碰到难得地方,看到别人做的自己触不可及时候,疑惑也来了,我到底行不行什么的。我想努力,想改变自己,收入提高,改变现状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但是却总又给自己开拖,自己想想都矛盾,失望极了。该怎么办?

答:你的这个问题我分作几个小问题一一回答吧。

1. 家庭条件和买房什么的,这个跟你的学习提升的确有直接关系。但不要混为一谈。你最好学习的时候只想着学习的事儿,别跨越式的「归因」。

2. 学习和做事情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但不要跟旁边别人去对比,否则的话,只有你自怨自艾的份儿。每天努力多学一会儿,多做一会儿,日积月累,成就是惊人的。不是有一个「1.01 vs. 0.99 法则」么?

每天提升(1%) 0.01 → 1.01 ^ 365 = 37.8

(你一年提升 37 倍)

每天降低(1%) 0.01 → 0.99 ^ 365 = 0.03

当然,几乎没有人能做到每天提升 1%,那么千分之一能做到么?  万分之一行不?

3. 你是个不太有自信心的人。这是个坏事情。有盲目的自信不好,但一味的缺乏自信则更糟糕。人和人的差距没那么大,有自信心与否是不一样的。我说个真实的例子,几年前,在一个技术论坛上,总有一个哥们儿提问,问题都很愚蠢,很多别人都明白的问题他也在那里问个没完,当时我的感觉是这家伙绝对比我还笨,可能并不适合做技术,可是这家伙非常有耐心,别人的嘲讽从来不当回事,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这门技术。去年,我参加一个会,偶然看到出版社的海报,有一本书的作者赫然就是这个人,已经成为业界专家。你自己感受一下。

题图:电影《返老还童》 剧照

那么多微信公众帐号

Bond

最近的一个现象是行业内越来越多的朋友开了微信公众帐号,也难怪,绝大多数人都会写字儿,写的好的也不计其数,所以,跟风玩玩微信也是正常。

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微信公众帐号也无非就是一个尝试。可能一个月,可能三个月,也就偃旗息鼓了。为什么? 不为什么。有耐心的人越来越少,有韧劲儿的人越来越少,或许本来就没几个人有这个耐心烦儿。

想当年 Blog 火起来的时候,那些喜欢泡论坛喜欢码字的人纷纷开了自己的「博客」,然后在 MSN 上发来消息,「我刚开了博,做个友情链接吧」,跟今天的情形是非常类似,「我刚开了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帮我推荐一下吧」,这种情况没办法推荐,除非你能坚持一个月以上,每天写一篇。这样,不用推荐,你也会找到自己的读者。然后加上别人的助力,你会真正找到表达的感觉。

我这样说是不是很无趣? 很不近人情? 但这就是事实。我前一段时间重新梳理自己个人网站上那些友情链接,发现一大部分的人已经荒芜了。甚至,点击过去,连域名都过期了,能够坚持更新的少之又少。或许,对他们来说,Blog 只是一个玩具,玩过了不新鲜了,很快又可以找到新的东西。 但对一部分人来说,这里面留下的是时间,记忆,和你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属性。

就想《黑镜子》第二季第一集的剧情那样,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东西,你的数字化的数据,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即使在你死去之后依然存在。说不上这是不是悲哀。但这已经是客观事实了。

–今日问答–

问:小道君你好,关注很久第一次提问,我毕业快两年了,在一家不大不小的互联网公司做开发,一开始是斗志满满,但产品部门每次策划的产品做完上线之后很失败,几乎没什么人用,久而久之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有些丧气,现在纯当锻炼技术,有离开的想法,想听听你的建议。

答:我现在回想过去10多年工作经历的时候,经常会为过去错过一些机会而惋惜。错过的什么机会? 就是那些别人做不好的东西,我也冷眼旁观,觉得不是我的事情。做技术的时候不关心产品,做产品的时候不关心市场,觉得不是我的事情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不就行了么?

大错特错。

为什么不去研究一下产品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能否自己主动请缨拯救一些看似没有前途的项目?  否则的话,怎么能叫尽力了呢? 什么是成就感? 成就感要自己把事情搞好才叫成就感。如果只是搭顺风车,公司项目成功了,公司产品成功了,有成就感?那叫屁成就感。台风来了,猪都能飞上天。要做那只没有风也能飞起来的猪才叫厉害。

所谓锻炼技术是一种鸵鸟式的想法。只有技术是不够的。早点承担起来更多的责任,自身成长也更快。

—–

不少热心人就应该如何写微信才能显得有*才华*的问题对我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指导,对此,我只想用刚学会的一句英文来回答「Fuck Off」,这句如果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滚粗」。

题图:埃舍尔 Bond of Union

不少人通过微信问我「华为得到苹果 iOS 授权」这个消息的真伪,我赶紧看了一下电脑上的时间,还以为明天是 4 月 1 日了呢。

开什么国际玩笑? 要说苹果把 iOS 授权给老罗的锤子手机我觉得可信度都比授权给华为要高,也授权给华为个锤子得了。

华为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怎么搞起这种无聊的炒作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