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毛派企业家」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印象中几年前就有媒体做过以此为题的报道,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几乎都是毛派。
简单的概括一下,「毛派企业家」有如下特征:以毛泽东思想为师,以毛选为个人或企业管理教材,以「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为纲领制定企业战略战术,以延安作为革命圣地,时常组织公司管理者参观旅游一番。他们还经常把企业发展的转折点比做遵义会议。他们对企业追求绝对的控制力,不放松管理上的权力,不遵循规则自己创造规则,蔑视契约精神。
放眼全世界,大概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美国恐怕听不到哪一个企业家说他从华盛顿或是林肯那里吸收企业管理经验,在日本,也听不到稻盛和夫们从天皇言论中得到启示。如果有的话,恐怕会当做异类吧。只有在中国,「毛派企业家」隐隐然却是主流,无论是还在神坛上的企业家还是那些失意的企业家从不讳言从毛那里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思想,细思恐极。
为什么这么多「毛派企业家」? 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解释。以我浅薄之见,改革开放也才三十多年,曾经有那么几十年里,没有所谓民营企业,也没有企业家,商业文化也几近铲除殆尽。现在最成功的这一批企业家几乎都是运动年代的间接受害者,大部分没受到现代教育,在他们最需要养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没有别的营养可以吸收,没什么别的东西可以阅读,耳濡目染都是毛,毛选大概是他们看的最多的书籍,正因如此,当他们有一天面对商业困境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想到从最熟悉的东西那里得到启迪。毛选,是这一代企业家的圣经。
最资深一辈的企业家用毛的方法取得了成功,从历史来看,有其必然性;稍晚一点崛起的企业家,比如六零一代则听从老一辈企业家的教诲,或是从他们那里偷师,捧起了毛选作为他们管理武器。令人诧异的是七零一代也开始追随这个路数,他们跟随 MBA 同学一路去井冈山朝圣,去延安旅游,我猜测是因为一部分教授本身也是「毛派企业管理」的野路子…而八零一代眼看着也有这个趋势,这就十足吊诡了。
或许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企业家能好点? 倒也未必。这些海龟中青年因为对国情不够熟悉,反倒热衷搞什么「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隐隐然是在追随青年毛的成长路线。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毛派企业家」,所以,才会看到诸多过劳死,诸多大干快上,赶英超美,亩产万斤,旁观者也才会把「一将功成万骨枯」挂在嘴边。你绝对听不到「以人为本」,企业员工就是机器,就是供养母体(Matrix)的克隆人。
有的时候,看到一两个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企业家无门无派的管理风格,还是挺令人欣慰的。
这篇文章或许会引起一部分读者反感,评论我都预先写好了:你有什么资格评论那些企业家? 你有人家成功么?
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的。
题图:「革命时期」的海报一张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