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位读者发来的消息,说让我提醒一下去香港购物的订阅者。以下是引文:
{–引文开始
去路边的店买东西一定要长个心眼,尽量去专卖店或者知名店买,要不然被黑了也没处投诉。
前些天去香港我妈让我带黄某益,到佐敦道酒店附近一家药店买了一打半,昨天拆开一看尼玛是山寨货金牌道益,金牌俩字被价格标签遮住了,太坑爹了,现在想想怪不得老板要用纸包起来。上网查了一下,也有超多人上当的,还有一些诸如黄道夫什么的山寨货。以后去香港买东西一定要长个心眼了。
我们想买个成人喝的奶粉拿了个雀巢了,结果老板从里面拿出一个不知道的牌子推荐说什么只要喝普通奶粉的一半就可以了,但是价格却贵了很多。还有同学想买胃药让他推荐个,他给了两种价格很高的药说是香港产的效果好,同学说还有没有其他的他说没了。结果看到一个老人买了某某胃散,正是同学想要的,同学说换成这个某某胃散吧,老板说这东西便宜,大陆货,吃了会中毒,变笨什么的。因为同学之前在网上查到的就是这个某某胃散,还是要了。哎,香港黑心店比大陆更黑啊。
–引文结束}
其实要我说到香港买东西就别「慕名」去买这些中药丸散了. 吃出问题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一些来历不明的药物不要碰,别轻信一些偏方之类的玩意儿。警惕那些给你推荐偏方秘方神医的亲朋好友,虽然他们可能是好心,但几乎都是来添乱的。
另外,香港当然也会有假货。任何中国购物客聚集的地方都会有假货。世界各地莫不如此。
算是给大家提个醒吧。也感谢这位提供信息的朋友。
{大学琐忆}
前两天抽空看了《致青春》,这电影票房不错,消费怀旧, 有票房很正常。现在是个怀旧的时代。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加上对现状不满,当然就会掀起怀旧之风。
看了之后有点不明白电影到底说的是什么时候大学的事儿,对于一些细节,觉得功课做得不够足,我抬杠说或许编剧没上过大学,当然,这跟导演也有关系,毕竟赵薇上的大学跟普通的大学不太一样。
我是 97 年上的大学。那个时候大学还没扩招。学校里面还有不少伪满洲国时代建的房子,红砖砌的,很有时代感。据说前几年有剧组去取景,发现还剩下唯一一个宿舍楼没来得及拆,总算找到了一点时代气息。现在都已经拆光了,建了一些新大楼,实话实说,非常难看。
师范大学,女生比例偏高不少。隔壁是一所工科大学,女生是稀有动物。两个学校之间的院墙有个大豁口,方便两校学生流动。
男女生宿舍不准随意进出,每年也就是五一十一元旦之类的法定假日那几天,可以互相参观一下,一般还都是结伴进出,宿舍大妈跟特务一样的对访客进行严格登记,想浑水摸鱼几乎是不可能的。
每到这个时候,男生都赶紧把自己寝室收拾得干净一点,怕被女生笑话嘛。其实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临近毕业的时候,绝大多数男生寝室还是挺干净的,没那么脏乱。毕竟几个人在那么小一个空间,如果脏乱,没法住人了嘛。
大学四年,一个寝室住八个人,当然难免磕磕绊绊,但总体上还好。那时候非常羡慕研究生,研究生一个寝室四个;博士生,一个寝室住俩人,其中一个还经常不在…你想想…
食堂,第一年还去吃早餐,但粥总是那么稀,馒头又那么硬,油条又吃不下去。后来就不记得去不去吃早餐了。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年在食堂吃早餐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窦唯的两个 MV,《上帝保佑》和《窗外》。
前面的三年,食堂还没改造,每个人要自己带饭盆,蔚为大观。早晨上课路上,没人手里拎一饭盆,勺子在里面丁零当啷的响个不停,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记得是快毕业的时候食堂改造之后,总算不用了。
大学前两年,男生女生谈恋爱的相当少,后面两年成指数上升,但还是有不少哥们儿到毕业的时候也没追过异性,当然也就没谈过恋爱。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事是,大四毕业前,有几个哥们儿在水房发现了半盒杜蕾斯,几个人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了一下这玩意儿到底怎么用。我后来经常开玩笑说,大概我们是最后一批纯洁的大学生了。再到后面,就…
我上学的时候一个梦想就是把隔壁工大的礼堂租下来放一场平克·弗洛伊德的演唱会,喜欢看的就进来,免费。但那时候实在是穷啊,真的没钱,经常寅吃卯粮。
待续…
题图: The New Godfather.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