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以下的场景:假定你去医院看病,医生给你开药的时候用手机或是电脑查询了一下药品说明信息,恰好被你看到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
A.医术不高明,药物说明书都记不住?
B.更相信医生,他对病人很负责。
我今天在微博做了一下小调查,大约 1/3 参与调查者选择了 A,另外的选择了 B。参与调查人数超过 100 人。这个当然不足以说明问题。我想关注我微博的朋友也会经常看到我对医疗行业的一些看法,所以,相对来说更为理性一点。如果选择一个更据代表意义的用户群体做调研,选择 A 的恐怕比例会更高。
我调侃道,这个案例或许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医患矛盾。对于我说的这个场景,如果你是医生,你可以选择虽然没记住,但是也直接把处方开出来再说,但是对患者有风险;也可以出于认真负责的态度仔细的核实一下药品信息,但可能受到不知情的患者的白眼。
换位思考一下,你会怎么做? 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想?
或许有人说,作为医生,连几款药物怎么用都记不住? 我们团队最初做用药助手的这款 App 的时候就有外行人问:你们这产品有什么用?医生还要看药品信息说明? 没错,医生需要这款产品。实际的情况是,药物太复杂了,的确记不住,而且,一个科室的医生不一定熟悉另一个科室常用的药物,比如,内分泌科的医生不一定熟悉心血管病人的药物,如果病人恰好服用某一药物的同时也要服用另外的药物,医嘱怎么做?
以上我提到了我们做的产品,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广告么? 你就当是广告吧。我们自己做的东西,当然要大大方方的说。没什么不可以,更何况,我只是举例。
借助计算机或者借助外部工具进行诊断丢人么? 要知道,在美国,IBM 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已经在医疗领域初试身手,协助医生进行医疗诊断了。假如我患上某种特殊的疾病,是相信医生参考基于大规模数据分析后给出的治疗方案,还是相信一两个明星医生凭借经验给你的方案? 我会选择前者。现在虽然还不能说所有人都会完全选择前者,但毫无疑问,这是未来。
除了信息技术的辅助,社会化协作也将在未来改变医疗。以这次复旦投毒案为例,病人刚一进入重症监护室,就有医生在丁香园社区内针对该病例征求同行意见,很快就有人给出建议,中毒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因为是毒物盲筛,所以难以确定具体是哪种毒物,功亏一篑,最后悲剧发生实属无奈。假定有更多医生参与,借助于群体智慧,并且有更多的数据和辅助信息,很可能就会更早确定具体是什么毒物,不排除有极大可能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当年曾经有过一个令人唏嘘的案例,就是清华朱令中毒案,重新推演该事件,在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大量有效提示邮件之后,朱令的治疗其实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朱令事件之后,因为该中毒物质被媒体一再提起,导致此后数年间出现数起同样的中毒事件,如果说肯定这是「模仿犯罪」,相信有人会不赞同,但应该有因果在里面,好在很多医生已经有足够多的信息参考,能够有针对性的治疗,从而避免更多的悲剧,算是不幸之幸。
所以今天有朋友建议我们尽量不要提复旦投毒案的具体物质,我还是很赞同的。不排除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第二起,第三起同样地中毒案,但期待到时候会有足够多的信息,足够好的应对治疗手段,足够多的医生进行协作,不要让悲剧重演。
最后说一下,或许因为 H7N9 的缘故,最近一段时间的医患冲突已经少了很多。大家注意到了没有?
{今日小道}
1. 有传言阿里收购 UC ,说是作价 7 亿美元(也有说是 8 亿美元),也有说是阿里接盘的。百度跟 UC 拍拖了很久,分手了;
2. 百度跟 UC 虽然没成,但据说跟迅雷好上了。据说已经入主迅雷。
3. 据说苏宁收购了新蛋信息技术。新蛋信息技术隶属于新蛋中国。大致是这样。
以上都是传言。未经证实。
推荐几个微信公众帐号
1.{艾格吃饱了}
运营者为前某传统媒体女编辑,现已单干,美食达人,进行私人餐馆、淘宝食物和新手菜谱推荐。
微信号:「Aigechibaole」
2. {老金扯谈}
这位金鹏远先生就是运营杜蕾斯官方微博的团队的负责人。这个帐号主要谈社交网络以及社会化运营。
微信号:「Socialab」
3. {法外之徒}
别误会,这是个关于电影的公众帐号。我订阅了之后发现了好几部没看过的好电影。
微信号:「JulesandJim」
题图:豪斯医生 海报
提示:如果嫌字小,阅读的时候点击微信右上角,有选项修改字体。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