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的声音跳舞

Hacker

我与我的声音跳舞
对未来我从不在乎

今天感觉「小道消息」有一点点影响力了,因为偶然听说有一些投资人(VC)一提起我来火冒三丈,大骂不止. 我还真不知道有投资人看我写的东西。有没有上市公司 CEO 也在收听小道消息? 董秘也行呀,好让我也炫耀一番。

最近其实小道消息的内容已经很少传播到微博上去了,也说什么过火的话,不过不知道哪句话还是触怒了部分人的神经。有人说,没有没来由的恨,不过有的时候你不知道随口说了一句什么话,打击面太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就会招人惦记,甚至跟你纠缠个没完,这样的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那种逮到机会阴你一下的。世界很大,江湖很乱,网络很小,人心更小。前辈会语重心长的跟你说:要学会做人… 催悲,我学习能力一向不好呀,这辈子修行看来是不够了。

要不以后我只评论国外公司? 似乎这样基本不会得罪什么人了。最后想了一下,也算不上多大的事儿,又不是抢鸡蛋的。

我与我的声音跳舞

今天看到新闻说 Yahoo! CEO 梅耶尔在做出禁止员工远程办公的决定之前,曾经亲自查看过 VPN 的日志,发现绝大多数远程办公的员工登录并不频繁,所以才痛下决心。此事虽然之前在硅谷引起广泛讨论,不过至少从现在来看,梅耶尔这事儿做的挺对的。如果 Yahoo! 现在的确深陷困境,员工真的热爱公司的话,应该更为投入才是。当然这么说话,属于政治不正确,一定会遭到非议,扼杀创新呀,不尊重员工,乱折腾啊。打住,各位,如果要拯救一艘漏水的大船,是不是所有人都要挽起袖子干活才是? 这个时候就别抱怨船行颠簸了。

相比给 Yahoo! 埋下祸根的第二任 CEO Terry Semel 来说,现任 CEO 都会查看日志了,雅虎没准真的转身成功也说不定。要知道 Terry Semel 大爷连邮件都不会收,收到邮件都是秘书打印出来给他,他手写完毕,让秘书输入电脑回复的。

这段子是真事儿。

最近在分析 Yahoo! 的可能性,应该说梅耶尔处于千载难逢的机会。执掌 CEO 期间,可以从 Alibaba 手中灵活套现,确保 Yahoo! 财报不那么难看,同时进行休克疗法式的公司改造,从媒体公司转向科技公司,前几任 CEO 都不敢这样赌。梅耶尔要么成为流星,要么赌赢,成为真正的科技巨头,但绝不是一个平庸的 CEO ,更不是一个花瓶。挖个坑,18个月后一起回来看。

这样写应该不得罪人了吧?

–今日问答–

问:计划跟几个朋友成立一家公司,有一些疑问. 一,股权分配如下:投资方40%,30% 创业团队,20% 再融资,10% 期权池,请问这样的股权分配是否合理? 二,有没设立预留再融资股权的必要? 三,因资方从公司一成立就参与进来,他们的股份是作为普通股还是优先股? 四,董事会成员如何分配比较合理? 五,创始人的股权兑现是否需要一定期限的约定?

答:1. 不合理. 投资方不应该是第一大股东,至少现在不应该是。要不你们几个就别创业了,直接加入大公司更好。或者是你们团队的股份有更多的投票权。记住,否则你们会有大麻烦。2. 没必要,新的资金不是 20% 怎么办? 搞明白第一个问题更重要 3. 普通股 4. 先搞定前三个问题,然后具体再说. 5. 需要做期限约定.

提示你,不要完全相信我的话,网上可以找到邵亦波先生几年前的几篇文章,读完了基本就明白了。

嗯,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儿,靠,我是不是又说了不该说的?

无论欢乐与痛苦
乌鸦伟人与老鼠
这些有谁能留住
我与我的声音跳舞

我与我的声音跳舞
对未来 我从不在乎

-谢天笑《与声音跳舞》

今天听到了谢天笑的新专辑,上面这几句摘自专辑内第一首歌的歌词,我很喜欢。

估计小道消息的读者中有少数人会喜欢摇滚吧? 但不喜欢的肯定是大多数。一个人为什么会喜欢摇滚呢? 可能跟性格什么的有一些关系,也可能就是品味独特(或是低下),或者能够欣赏其中蕴含的美。我现在偶尔还听听的原因是喜欢摇滚乐中的一些创造能力。从可听性的角度上来说,肯定是流行音乐好听,不过流行音乐的一大弊端就是多数都是从音乐制作流水线上下来的,基本都挺中规中矩,旋律不会差,歌手基本条件不会太差(除了杨幂这样的),总之基本不会偏差太大,但听起来就是缺少那么一点生机,听久了跟吃麦当劳的感觉差不多,而摇滚乐则是那种用最小资源创造最大可能的东西,粗糙质朴,但是有生命力,跟创业过程有一点点像。

或许有人觉得听这些玩意儿太俗,古典音乐歌剧什么的才是真正的音乐,怎么说呢,有一句话叫做「今天的流行,明天的古典」,或许,今天我们听的这些以后也会变成经典,甚至是古典。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其实并无高下之分。

最后我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如果我把每天读到的好文章做个分享,大家是否会接受这样的形式? 当然有的时候因为我的视野不够,会有一些野人献曝的赶脚. 现在有一些我都备份到 Startup News 去了.

题图:美国媒体眼中的中国黑客. by Cameron Cardow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往往得到很狗血的结论.